施官镇“竹编非遗村”走红:传承匠心,老人带徒编出《清明上河图》微缩版

滁州新闻网 阅读:6 2025-05-25 21:26:32 评论:0

位于我国江苏省宿迁市的施官镇,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竹编非遗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里,老一辈的竹编艺人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近日,施官镇“竹编非遗村”更是因为一位老人带领徒弟们编织出《清明上河图》微缩版而走红 *** ,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亮点。

施官镇“竹编非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这里的老一辈艺人凭借一双巧手,将竹子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如竹篮、竹椅、竹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竹编技艺逐渐传承下来,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施官镇“竹编非遗村”的竹编艺人已达数十人,其中不乏技艺高超的传承人。他们用竹子编织出的作品,不仅实用,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这些艺人中,有一位名叫李老的老人,他不仅技艺高超,更有一颗传承竹编技艺的决心。

李老今年已年过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天都会来到工作室,带领徒弟们学习竹编技艺。在他的指导下,徒弟们逐渐掌握了竹编的基本技巧,并开始尝试创作出更具创意的作品。

近日,李老和他的徒弟们完成了一项令人惊叹的杰作——《清明上河图》微缩版。这幅作品以竹编的形式呈现,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还原得栩栩如生。从繁华的市井到繁忙的码头,从车水马龙的街道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李老和他的徒弟们将这幅名画的每一个细节都巧妙地融入到了竹编作品中。

为了完成这幅作品,李老和他的徒弟们花费了数月时间,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室里忙碌。他们用竹子编织出房屋、桥梁、船只等元素,再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清明上河图》微缩版。

这幅作品的问世,不仅让施官镇“竹编非遗村”名声大噪,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竹编技艺的魅力。许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亲眼目睹这幅杰作。李老和他的徒弟们也借此机会,向游客们传授竹编技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

在施官镇“竹编非遗村”,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老一辈艺人用他们的匠心和智慧,将竹编技艺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李老和他的徒弟们,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传承”的真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施官镇“竹编非遗村”的竹编技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而李老和他的徒弟们,也将继续传承匠心,用竹编技艺编织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滁州新闻网聚合滁州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全领域动态,独创网络问政通道,打造皖东地区信息第一站